當下國際學校里的課程可以說五花八門,孩子在一間學校里每天7、8個小時,到底是在學什么呢? 這無疑是個需要搞清楚的問題。 如果您沒有精力和時間去論證哪種課程系統更適合自己的孩子,那么請盡量選擇有歷史、有體系的課程項目。
而IB, A-LEVEL, AP是國際學校采用最多的三種項目。 以下就讓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這三門課程之間的區別。
區別一:選課的靈活度
首先做個比喻,引導讀者快速入門。三種課程,就如同我們用餐的選擇。餐館的菜單上存在兩種點菜方式:一種是單點,即你喜歡什么點什么。喜歡辣的就點辣的,喜歡油炸的就點偏油炸的。第二種是套餐,因此其中必然有你喜歡的,也有你不喜歡的。
AP課程屬于前者,少則,你可以上一門AP; 多則,你可以上10門AP, 任由自己選擇。
就AP課,學生往往選擇數學、物理、化學等等,畢竟AP英文文學或者AP美國歷史對語言要求偏高;IB屬于后者,它是個套餐,即你不能挑食,不能只吃辣的或者甜的,因此學生必須文理兼修。 那么A-LEVEL又如何? 來自英國的劍橋課程處于兩者之間,它可以自由選擇,但不能只選一門,至少是三門以上。
在中國,學生往往還是選擇數、理、商科為主。了解了這點,讀者們不妨來嘗試回答常見的一個群眾困惑:“IB的課程是否更偏向于文科比較好的孩子”? 似乎如此。 這不能說家長認知不對,而是認知不到位。 我們試想一下:在自由選擇科目的情況下,學生當然會去選擇數理化之所擅長的。
另外,從學校辦學的角度來講,不是因為本身AP或者A-level存在偏科的問題,而是開設AP英文文學或者AP美國歷史等文科類的風險要遠大于AP 數理化,因為絕大多數學生是不具備成熟的英文語言能力。 再次回到“IB的課程是否偏文科”這個問題,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之所以有這個困惑,是因為AP 和A-Level 在中國落地,必須結合國內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提供理科為主的課程乃接地氣之舉。 但是IB是套餐,不能任由學生只挑自己擅長的。 如果三者乃體育競技,那么IB的優秀種子必須是全能型的,而AP 或者A-Level 的優等生則是單項或者幾項的冠軍。 因此選課的靈活度就是三者之間的區別之一。
區別二:培養學生的過程不同
你真的了解IB, A-LEVEL, AP這三者的區別嗎? 從表面上看,IB與AP和A-LEVEL 都由科目組成,如數學、科學、語言、社會學等等...
但是IB側重conceptual learning(概念性學習),后兩者則側重factual learning(知識性學習)。
什么意思呢?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同樣在教授物理課的浮力變化。
知識性學習模式會討論浮力是什么,影響浮力的因素,如何測量浮力等等。這些屬于知識點,將來會出現在考卷上。但是IB在這個基礎之上,會上升到概念層面,比如“浮力”和“變化”在個人生活中如何存在? 跟學生個人的生活有何種聯系? 這就涉及到概念了,并非知識點的或事實性的學習。 這種方式的學習迫使學生跨出科目本身的框架去學習,超越了科目自身的知識點。
這是具體科目在教學過程中的差異,屬于微觀層面的不同。作為一個課程體系來講,即宏觀層面,三者也存在不同。 IBDP(高中階段的IB) 的最大的亮點是它有一門TOK(Theory of Knowledge)的課程,簡單翻譯為“知識的理論”。 這門課更多像一門哲學性質的課,學生會一起討論和探索學習最根本的問題:什么是知識? 你如何判斷自己學到了知識? 你又是如何運用知識的呢?
它不是受制于任何一門學科來設定的,超出了任何一門學科但又和學生學習作為一個人的學習的本身聯系在一起了,這樣的學習會促使一個17歲的青少年去思考:學習無處不在,除了發生在學校的學習,平時生活當中又是怎么樣的學習? 高中最后一年,要花整年的時間去撰寫長達三千字,原創型研究式的論文,要求學生不再是知識的吸收者,而是知識的創造者。 這又是IB跟AP和A-LEVEL 在教學過程中的另外一大差異,屬于宏觀層面的不同。
區別三:培養目標和結果不同
既然教學的過程存在明顯的差異化,那么最終的目標也自然有別。如果說公立學校的教學是通過題海戰術,熟能生巧的方式,說明學生記憶答案,那么AP和 A-LEVEL 則是通過探究性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尋找答案;而IBDP不僅僅通過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學會尋找答案, 而且通過對學習和知識本身進行反思訓練學生學會提出自己問題。
比喻:一位修車技工只能換汽車輪胎,倘若車門或車燈壞了,解決不了,那么他屬于記憶答案型技工。另外一位能夠嫻熟地修理任何一輛損壞的轎車,那么他是一位學會了找答案的工人。
“損壞的轎車”是別人拋給他的問題,“修理”是他找答案的過程。 第三位不僅僅對汽車構架了如指掌,會修車,同時又會琢磨:“我如何能夠制造一輛不會損壞的汽車? ”
那么這位就是一位會提問的人才。這個問題是屬于他自己的,那么尋找答案的過程就變成了他的私事。這樣的人具有自己的觀察角度,尋找答案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學習的驅動力來自內心(如好奇心)–那么這不就是我們想要培養的“創新型人才”嗎?
教育的最終結果:記憶答案,依賴記憶完成任務 VS 學會尋找答案,解決別人的問題 VS 學會提出自己問題,創造新的知識—這就是IB,AP, A-LEVEL 和公立教育的另外一大本質區別。 聽我這么一說,似乎IB含金量最大,確實如此。
但是,含金量高是一把雙刃劍,從何說起?含金量高說明他難度大,難度大會對兩種人群有高難度要求:
1.一個當然是學生,如考驗學生花一年的時間,寫出3000字或者更長的英文論文。 這種論文可能令研究生也為難的“原創型論文”,對學生來的挑戰極大。
2.對老師要求高:一旦設立IB課程,你必須要把套餐里面涉及到的老師以及配備的資源都要準備到位。 從辦學的角度來講,學校的資源投入是非常大的。
3.反觀AP,我只要找一個老師就可以開設起來,所以從學校的資金和資源的投入角度來講,當然AP的容易程度最低,IB最高。
所以高含金量的IB課程是把雙刃劍,不是所有的學生或者學校僅僅依靠熱情就能駕馭的。